解放战争,为何杂牌出身的傅作义,却被老蒋任命为华北剿总司令?

发布日期:2025-03-09 04:50    点击次数:68

1948年,老蒋为决战,整合机动武装力量,成立四大剿总司令部替代地方行营,作为战区战略单位。分别是:卫立煌东北剿总、刘峙徐州剿总、白崇禧华中剿总、傅作义华北剿总。

卫立煌领东北剿总合理,因东北国军多源自远征军精锐,他曾任总司令。刘峙忠心,负责徐州剿总对抗我军。华中湖北、武汉为桂系领地,白崇禧领华中剿总,老蒋默许。

为何出身地方势力,且不受父母重视的傅作义,能以杂牌将领之身,获任华北剿总司令一职呢?

老蒋其实并不愚钝,他老谋深算,在这背后自然有着自己的精心策划与算计,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。

【傅作义升任华北剿总】

1933年长城抗战起,傅作义脱离晋绥军经营绥远。至1945年抗战末,全国划12战区,傅升任司令,并任张垣绥靖公署主任。1946年,其嫡系绥军对华北我军构成威胁。

1947年,我军于清风店、石家庄等战役取胜后,华北解放区实现连片,同时,阎锡山领导的太原绥靖公署与华北国军之间的联系也被完全隔绝。

1947年末,老蒋为助东北战局并统一指挥国军,撤销了张垣(傅作义)与保定(孙连仲)绥靖公署,成立华北剿总,虽名义上属李宗仁北平行营,实则由老蒋直接指挥。

张垣绥靖公署主任傅作义,随之转变为华北地区国军的首领,担任起华北剿总司令官的职务,成为该地区的决策者。

国军华北剿总当时下辖4个兵团:第4、9、11、17兵团,另设1个天津警备司令部及1个归绥指挥所。

在这四个兵团当中:

第4兵团为胡宗南嫡系中央军,李文(黄埔4期)抗战表现出色,战后驻北平。辖16军与94军(5师),94军为13大美械王牌军之一,军长郑挺锋乃郑介民堂弟,曾策划偷袭西柏坡。

第9兵团属汤恩伯系中央军,以13军为基干,乃13美械王牌军之一,与华北渊源深厚。南口抗战时即与日军交锋,后短期驻华北。解放战争时长期在东北作战,1947年重创后回华北休整。

第11兵团下辖105军及三骑兵旅,由傅作义爱将孙兰峰担任司令官。

第17兵团属中央军,含第62、86、92军,司令为我军旧识侯镜如。其中,86与92军为陈诚土木系嫡系,而62军则为粤军编制。

天津警备司令部由投靠老蒋的晋绥军将领陈长捷指挥,同时,傅作义在绥远的老巢设有归绥指挥所,由董其武领导。

傅作义麾下尚有剿总直属的庞大预备队,包括其起家且战斗力强的35、101、104军,以及由大公子青年军改编的87军。

总体而言,傅作义领导的华北剿总,拥有强大的兵力,是一支相当棘手的军队。

【傅作义为何能担任华北剿总】

为何老蒋会选定傅作义来统率这样一支实力雄厚的战略级方面军呢?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。

华北军政体系中不乏资深望重、能力卓越的大佬,如李宗仁(华北行营主任)、孙连仲(土木系嫡系)、陈继承(老蒋八大金刚之一),后方还有薛岳、杜聿明、汤恩伯等人。

首先,蒋介石启用傅作义,最核心的缘由在于他高度认可傅作义的才能。

傅作义在杂牌与地方将领中军事指挥才能卓越。早年为晋绥军虎将,1933年长城抗战后,他率绥军坚持华北抗日,五原大捷更是他率军首次收复县城以上城市的胜战。

抗战期间,华北后方国军对日军的胜仗多由傅作义指挥,他堪称华北抗战的支柱。傅作义治军严谨,士气高昂,乐于奉献,他在家书中言及:军纪严明,抗战决心坚定。

只要生命未息,我们必与日寇抗争到底,为国家献身,毫不犹豫,这是我们的坚定誓言。

解放战争爆发后,傅作义与华北我军交锋不落下风,其绥军较其他中央军更难对付,被我军称为打不掉、甩不掉。大同-集宁及张家口战役中,傅作义均占优势。

傅作义采用我军大迂回及骑兵长途奔袭战术,使我军一时难以应对。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老总曾评价,傅作义此举颇具威胁。

我们对傅作义经丰镇等地东进策应怀来已有准备,然而,对其从集宁、尚义直接攻向张北的行动,我们的预估存在不足。

老蒋昔日赞誉傅作义为“良将难得”,频在日记中褒扬之。即便傅作义抉择投诚,老蒋仍遣机劝其重返南京。

故而,傅作义在能力层面,完全胜任剿总之职,其才干足以支撑起这一重要职务。

再者,考虑到各种因素,傅作义是当时华北剿总职位的最佳人选,无人能及其适任该职。

傅作义自1936年绥远抗战起便与我军并肩作战,被誉为统一战线中最佳合作伙伴,其部队有“七路半”之称。绥远期间,他深得民心,群众基础深厚,口碑极佳。

所谓以敌制敌,老蒋启用傅作义,意在利用其对我军的了解,在战斗中占据优势。同时,提拔傅作义至剿总职位,便于他集结绥远至平津的国军,与我军决战。

相较于傅作义,其他国军高级将领在能力上显得逊色不少,平庸许多。

后方将领虽多,却各有不足。杜聿明自东北病归上海,老蒋有意用之,但因其体弱且身份不符剿总职位,加之华北无旧部,难以指挥。

汤恩伯资历尚可,拥有13军这一嫡系部队。但他身为陆军司令无法分身,且华北有胡宗南、陈诚系部队反对。薛岳在南京时与粤系亲近,欲从政却遭陈诚、蒋介石疏远。

若在华北军政体系中选拔,同样未能找到恰当的人选。

在华北军界,唯二能与傅作义竞逐剿总司令之位者,乃蒋介石八大金刚之陈继承,及土木系将领孙连仲。

陈继承为同盟会资深成员,革命军内资历深于蒋介石。投靠蒋后,地位与何应钦、陈诚相当,被誉为八大金刚。他曾任黄埔教官,1932年接任国军第1军军长,后任11战区副司令及北平警备司令。

当时众多国军将领均为蒋介石的门生,对他忠心无二。

但陈继承的缺点是军事指挥欠佳,西安事变中解救老蒋时慌乱无措,遭陈明仁嘲笑。抗战期间,他长期任教育长,近八年未参战,老蒋因此不敢将六十万国军交予他。

孙连仲作战能力尚佳,身为西北军一员,投靠陈诚后屡战硬仗,台儿庄、长沙会战均有参与,作为土木系旁支,其地位一度与薛岳相当。

解放战争爆发后,孙连仲的11战区遭重创,30军在邯郸被全歼,他退守保定。无傅作义20万兵力支撑,仅靠河北保安队,不仅傅作义不服,其他国军嫡系亦不认可。

当时桂系李宗仁也是合适人选,但白崇禧已任华中剿总,李宗仁再任华北剿总不妥。且蒋介石对桂系敌对,不会放权,连李宗仁任北平行营主任时都被架空,更不会让他掌60万国军。

李宗仁在其回忆录里,屡次谈及于北平度过的“悠然时光”,描述了那段日子的闲适与安逸。

我清楚蒋先生不会信任我赋予实权,仅会让我高位虚职,担华北安危,却无权调兵遣将。主官无权,政令不一,这北平行辕犹如悬空之境。

最终,老蒋能更轻易地对其进行驱使与控制。

老蒋青睐傅作义,深层原因在于其“上进心”。他任命傅作义为剿总,实则许以诱饵:打下地盘,功劳归你,以此激励傅作义。

傅作义面临两难抉择:拒任剿总,则困守察哈尔与绥远老巢,该地贫瘠人稀,潜力已尽。欲扩张,需战东北林总或聂帅,然两者皆非其对手。

若执掌华北剿总,坐拥六十万大军,虽可扩张地盘与势力,却会沦为老蒋棋子,与我军对决,战果难料。

对老蒋而言,将剿总司令一职给傅作义无损其权,华北近40万中央军仍归他管。他还暗授陈继承控制平津中央军。傅任此职后,为扩地盘必与我军激战,两败俱伤正是老蒋所愿。

傅作义进入北平后,面对老蒋的阳谋心知肚明,不禁对部下董其武感慨道:“老蒋的这番算计,我又岂会看不明白。”

蒋先生虽授我华北最高军权,却暗派军统、中统监视,如马汉三等乃其爪牙。尤其剿总副总司令陈继承,骄横制肘,令我毫无行动自由。

即便如此,傅作义心怀的野心远超察绥地区,共同的对手仍是我军。老蒋虽缺乏大格局,却在洞悉人心上极为老练,巧妙利用了这一点。

【雨田君说】

担任华北剿总后,傅作义逐步让嫡系部队掌控平津。至1948年秋,扩军后的他能与华北中央军抗衡,使蒋介石微操华北的计划落空,并在日记中表达对此的耿耿于怀。

北方将领中的希望之星现已令人失望,此乃国家之大不幸。其最终沦为军阀,实在令人叹息……
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


热点资讯

张嫣“舅舅快来一起生孩子呀?”刘盈“嫣儿这就是我们的孩子?”

公元前202年,张嫣出生在一个显赫的王侯家庭。她的祖父张耳是刘邦的开国功臣,后来被封为赵王,而她的父亲张敖更是娶了刘邦与吕雉的女儿——鲁元公主,张嫣的母亲正是鲁元公主,外祖父是刘邦,拥有如此强大的背景,让人不禁好奇,张嫣究竟嫁给了谁? 公元前192年,年仅10岁的张嫣被嫁给了18岁的汉惠帝刘盈。新婚之夜,紧张的张嫣对刘盈说道:“皇帝舅舅,快来歇息吧,母亲说今晚我们要一起睡。”刘盈听后有些不悦,但还是温柔地回应道:“你以后不能再叫我舅舅了。”张嫣感到非常诧异,反问:“为什么不能呢?你明明是我舅舅...

相关资讯